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松下首次向中国公众展示了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方案。2007年起,站台门以首都机场线项目为开端,如今已在中国大陆的18个城市的53个轨道交通项目中落地,更在港澳台地区及埃及、印度、德国、卡塔尔、加拿大等国的14个城市应用。
这一设备最初来源于松下在日本的楼宇自动门,进入中国市场后,经过松下中国团队的研发设计,发挥机电等核心技术优势,升级改造为站台自动门,在中国生产后更走向全球市场。松下在日本没有开展此项业务,全球业务的运营中心设立在中国,所有研发、制造都在中国进行。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第三届链博会现场对记者表示,松下深深扎根中国市场,松下中国的供应链已经发生战略变化——从“扎根中国”转向“走向全球”。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第三届链博会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松下在中国开展健康智能住空间、移动出行、智能制造三大事业。其中,多项产品充分体现出松下供应链本土化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多轮驱动的特征。
松下的标志性产品“6恒气候站”是中国供应链协同创新的代表。该产品2020年在中国市场首发,目前已迭代至第三代,研发、生产、销售全程深入中国供应链,加湿模块、电路板、PM2.5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均由松下与中国供应商联合研发。这种方式在满足松下对产品的外观、结构及性能严苛要求的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
本间哲朗透露了一组关键数据:松下中国业务规模占整个松下全球业务的24.4%,利润贡献率占比达30%。目前松下在中国东北亚地域拥有64家法人公司,员工总数达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近1万人。
本间哲朗强调,松下与超过6000家中国本土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协作关系,覆盖从基础零部件到高端电子材料的全链条。这些供应商不仅是生产环节的保障,更成为技术创新的共同推动者。
松下首次展出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方案
“中国市场不仅是制造大国和市场大国,更已成为创新大国和工程师大国。”本间哲朗表示,中国具有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
松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已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更雄心勃勃的“在中国为全球”。松下的家电产品,正依托中国成熟的产业链和市场优势,在中国实现企划、设计、生产、销售全流程一体化。松下在中国研发生产的洗衣机、冰箱、电饭煲等产品出口至东南亚、中近东市场。松下电器软件开发(大连)有限公司是松下全球最大的海外软件研发中心,2024年度销售额达3.09亿元。
本间哲朗透露,松下在上海设立了国际采购中心,在中国市场采购零部件和材料,应用于松下在全球各地的工厂,未来这一举措还将得到强化。
在2024年的第二届链博会上,本间哲朗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具有“稳定、可靠、灵活”的优势。时至2025年年中,他表示自己的这一判断没有变化。
国际贸易环境剧烈变化,全球供应链发生重构。本间哲朗强调,全球“自由、平等、透明的贸易体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他强调,松下将坚定地“继续与中国伙伴共存共赢”。支撑这一承诺的,正是松下自197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的47年间构建的6000家本土供应商网络。
“20世纪70年代的彩电,80年代的录像机,90年代的手机,2000年以后的半导体,日本家电行业几乎每十年都经历贸易摩擦。”本间哲朗以历史视角解读当下,强调屹立不倒的永远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
2019年以来,松下持续在中国投资布局,20个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涉及能源、家电、节能材料、环境、车载马达等领域。广州电子材料第四工厂投资7.9亿元,聚焦5G电子材料;苏州电子材料新项目投入6亿元,生产集成电路新材料;上海电子材料新工厂投资1.2亿元,计划2027年初实现量产。
松下亮相2025链博会
本间哲朗透露,松下近期在中国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也证明了企业经营与中国的产业发展和供应链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在很多中国朋友印象中,在华日本企业行动不太积极,这是很大的误解。”2023年4月,本间哲朗当选中国日本商会会长,他表示,商会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一半的在华日本企业计划在中国保持或增加投资,对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水平也颇高。
2025大阪世博会正在日本举行。在中国馆,中日友好长廊木雕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在日本会见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约定松下助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瞬间。
本间哲朗说,松下幸之助坚信,唯有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与所有相关方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繁荣,这一理念不仅贯彻于松下早期在日本发展的历程,更在全球化拓展中不断传承与升华,成为松下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石。